塑化劑、起云劑、三聚氰胺、孔雀石綠、瘦肉精……有害食物添加劑的新聞無日無之,令人慨嘆無啖好食,不由思念小時分雞有雞味,魚有魚味,菜有菜味的原味餐桌日子。
所以當我走進福建西南山區的土樓及古民居,品味到原汁原味無添加的客家菜,便顧不了減肥大計,肆意大快朵頤;回程又在廈門狂吃海鮮及閩南小吃,然后捧著大肚腩知足地上飛機回家。
今時今天,出門游覽,除了看景色,還要知足口腹之欲,吃上各地風味好菜,這才叫滿載而回,這也是從另一角度調查本地文明。
福建土樓是客家人的聚居之所,首要集中在閩西永定、南靖、華安三個縣境內,個中永定最多,有2萬多座;南靖次之,有1萬5千座左右,華安起碼,約300多座,但擁有全省最大的“樓王”二宜樓。
土樓這么多,只能挑一些精品來看,傍邊又以向結合國申報世界文明遺產的土樓最精巧,永定縣下洋鎮的初溪土樓群、南靖縣書洋、默林兩鎮之間的云
水謠都很有代表性;想更多方面調查客家人的修建和生涯習氣,稍遠一點的連城縣培田古民居,連系了客家圍龍屋和江南徽派修建,也不克不及錯過。
我們此行先遠后近,早上先從廈門坐車到連城縣的培田古民居,全程走高速,大約3個多鐘頭就到了,沿途山青水秀,滿眼翠綠,不知駛過幾多座高架橋,穿過幾多座大山。
到培田不看土樓,而是看有“民間故宮”佳譽的古民居村子群。培田古民居已有6百多年前史,祖上吳氏從華夏河南遷徙到此,至今已是第30代,全村簡直都姓吳。這村背靠臥虎山,前面有河彎曲流過,絕對是風水寶地,曾出了不少醫生進士。全村由30棟華宅21古祠6家信院1條千米古街構成。從對面山上俯瞰,但見一座座青磚黑瓦馬頭墻的民居,組成一大片嚴密有致的修建群,真有幾分在北京景山下望故宮全景的覺得。徜徉古村,發現每座天井廳井清楚,糅合了江南園林和徽派修建的作風,并且畫棟雕梁,以泥塑、木雕、磚花、彩繪作裝飾,十分考究,與土樓比擬顯得細膩細膩。
當然,饞嘴的我,對那頓農家飯更是難忘。在培田古民居內的吳家大院,主人吳曉暉辦起農家樂來,連吃帶住每人天天一百來塊,豐儉由人。大院安插古色古噴鼻,固然天色稍熱,沒有空調,但在院子里吃上這頓正宗的客家菜卻別有風味。
我對桌上的鹽酒雞、釀豆腐、炒野菜、芋頭包特殊感興致,固然都是簡略但是的菜式,但很地道,也很可口。在噴鼻港,平常吃的都是冰鮮雞,沒有甚么雞味,味同嚼蠟;豆腐也沒有豆噴鼻,有時分連菜也沒有菜味。吳老板說,他們用的食材都是純自然的,是本人豢養和栽種的,不假外求,更不會用化學飼料和肥料。我說鹽酒雞的雞很有雞味,黃酒酒噴鼻與雞也是絕配,他說,其實這道菜最輕易做,只放鹽和黃酒把雞煮熟就行了。要害照樣雞,他們養的雞都是走地的,常常走動,也沒有喂養化學飼料,所以雞味特噴鼻。至于豆腐也是自家新穎磨制的。他還說,蔬菜是用大肥的。甚么是大肥?本來是最傳統最自然的肥料。